環報第42期:巴黎不是哥本哈根

特別報導

第二屆歐洲氣候調適會議之觀察與建議
氣候變遷是這個世紀的主詞、大詞,影響之深遠已經愈來愈深植人心,但究其實質,影響之規模、時機、程度,則仍有高度不確定性。所以,為了解決這個人類自己造成的問題,迄今為止,聯合國開出的處方就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以及進行氣候變遷調適。

談到減量大家比較耳熟能詳,對應的部門,例如能源、工業、交通、農業或者其他民生等,大抵都已經走到可以進行所謂可量測、可報告、可驗證的MRV三部曲,理念與技術的共識程度頗高,欠缺的是政治決心以及力度。但是談到調適,則不但何謂「調適」人言人殊,各有定義,究竟其內涵以及作法如何?均有待探索。不過,沒有人否認氣候調適的重要,只是到底多重要?為什麼?至今都沒有一個相對清楚的答案。

事實上,在1992年通過的氣候變遷綱要公約中,減量與調適的規定並陳,甚至講到調適的條文文字還比減量更多。然而,氣候公約成立、生效二十幾年來,關於調適的實質內容卻是仍需大量補充與學習的領域。這樣的事實,充分顯示國際氣候變遷領域的高度不確定性,科學如此,社會反應也如此。所以氣候變遷的因應方案,經常是觀念先行,作為在後,因為如此大尺度的氣候變遷問題,不是區區人類智慧可以迅速理解或化解的。

在此背景下,一向具有高度氣候變遷意識、生活水準相對較高,但承受的氣候變遷問題並不少的歐洲,自2010年第1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在墨西哥坎昆通過氣候調適框架決議後,就開始積極投入氣候調適的相關研究與提出解決方案。2013年開始就在德國漢堡舉辦了第一屆的歐洲氣候變遷調適會議。主要是歐洲四個氣候調適計畫的交流分享,希望能在科學、決策以及行動之間,架起橋樑,增益對於氣候調適的認知,並且獲得具有價值的學習。這個會議是少數以氣候變遷調適為名的國際區域性會議,對於氣候變遷調適領域的學者、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等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此項會議兩年舉辦一次。

今年是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此次的會議地點就在2009年聯合國第15屆氣候變遷大會的所在地:哥本哈根著名的會議中心(Bella Center)。這個地點曾是讓當年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的所有與會者抱著高度希望可以產出取代京都議定書的一個契機,只可惜最後還是功敗垂成,許多人都引為憾事。

本會今年也首度出席參加會議。茲提出幾項觀察與建議以供參考。

觀察:
  • 氣候調適具有高度在地化的意涵,因此任何氣候調適政策想要取得成功,難以脫離在地有效溝通,甚至可以說,溝通的重要性比科學知識本身更加重要;
  • 氣候調適的決策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效益通常要更長遠才有回報,因此經常不獲決策者青睞。如何讓決策者認知並支持氣候調適,擬訂政策,落實執行,也是重要挑戰;
  • 氣候調適具有高度商機,不論何種產業都有可能在調適方面取得可觀的經濟機會,這是從事氣候調適應該受到重視的一環;
建議:
  • 氣候調適的產官學合作應該強化,儘早脫離學術群體的內部範疇;此次會議與會者多數為歐洲各校的計畫研究者、團隊;參加會議好像是計畫內部的交流會,本身對外溝通就有不足;
  • 氣候調適的中央與地方對話機制相當重要;確認地方的調適需求,不能只從地方著手,有時也需中央修訂政策與法規,誰韌性愈高,調適的成功機率就愈大;
  • 氣候調適的商機需要更受重視,不管是政府或民間企業、團體,都應該視此為推動氣候調適政策的驅動力,將氣候調適作為內化開發作為的本質,如此當更有助於社區與環境的永續化,有效促進綠色經濟。
總體而言,氣候變遷調適是一條必走的路,不分國家與企業、民間,都要全力投入教育與實踐的領域。我國不但已經制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作為推動氣候調適工作的指導方針;更建置氣候變遷調適資訊平台,藉以分享資訊;許多重大氣候變遷調適的研究計畫也都網羅重要的學者團隊投入,與歐洲各地可謂同步進行。根據上述觀察與建議,我們應該在溝通、決策以及在地落實等方面,更積極納入民間團體,例如非政府組織、企業,一起投入,視調適為機會,多引入技術與商業機制,將利益回饋地方,相信必可帶來環境韌性與經濟共存雙贏的機會。

氣候調適不只是科學,還是商機,更是地方改造、邁向永續的契機。


本次會議參加人數約1,000人,商展是這次活動的亮點之一,點出了未來氣候調適的應用面將會受到更多的關注;閉幕式由青年代表致詞,呼籲從牛隻等肉類蛋白質改攝取昆蟲蛋白質,也是面對未來氣候的飲食調適(右下)。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