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42期:巴黎不是哥本哈根

環品札記

歐洲經驗,看看哥本哈根怎麼進行氣候調適?
環品會管理企畫部副主任兼研究員? 邱虹儒

丹麥國家總面積4.3萬平方公里,人口558萬,80%的人口居住在與海岸線緊鄰的城市中。全境地勢平緩,最高點只有173公尺,平均海拔為31公尺,且因小島林立,海岸線長達7千3百多公里。因為地勢低平,受氣候變遷所帶來之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 - 風暴潮(storm surge)影響甚劇,是丹麥必須積極執行調適策略與行動的主要原因。

依據哥本哈根海岸管理機構統計,過去一世紀,哥本哈根沿海百年來海平面上升了4公分之多。丹麥政府預估2100年海水平面上升最少0.15公尺、最多可以到0.75公尺,海平面上升更加劇了風暴潮所帶來的衝擊。

風暴潮是由熱帶氣旋、溫帶氣旋、冷鋒的強風作用和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天氣系統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丹麥歷史上最嚴重的風暴潮發生於1872年,相當於3個颶風等級的風暴潮襲擊北歐,海嘯超過3公尺,死傷無數;近年來最大的風暴潮分別發生在2006和2007年的冬天,哥本哈根港口測得海面變化高於平常海面131公分和142公分。

雖然官方資料顯示,這2次沒有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但是根據研究指出未來當地風暴潮會更頻繁的發生,並且強度極有可能會增強為1.05-1.1倍,讓人無法安心。

有遠見的丹麥政府,早在30幾年前便開始注意這些環境改變,並積極採取調適行動。



海岸嚴防:造一座人造沙島護海岸K?ge Bay

位於哥本哈哥城市西南沿海的K?ge Bay,是一座8公里長的人造沙島,1970年便開始設計,於1980年代完成基礎建設;2005到2012年間的強化工程,更增加了休憩等經濟活動,以及生態保育濕地等功能。K?ge Bay目前還在持續增加濕地面積,以更進一步的增強防災以外的生態保育功能。

人造砂島40%的砂土來自陸地,60%來自抽取海砂,過去20多年承受了約15個風暴潮的侵擾,形成一圈防護網,有效減少風暴潮對後方海岸的衝擊。自人造沙島建造以來,大幅提升岸邊民宅的房地價格,並且提供市民更多綠色地帶休憩運動,廣獲好評。

哥本哈根約560萬人口中,大約2%的人口居住在低於海平面以上1公里的區域、4%的人口居住在低於海平面以上2公里的區域、且13%的人口居住在低於海平面以上5公里的區域。將近1/4的人口都是目前最高2公尺海嘯的潛在受害者,以及未來氣候變遷的可能受害者。

重建都市基礎設施St. Kjerd

2011年夏天的暴雨,3小時內降下多達15公分高的雨水,造成哥本哈根城市60億元丹麥幣的損失(相當於10.4億美金),這場大雨讓丹麥政府正視城市面對極端氣候的脆弱,以及基礎設施的不足。因此在同年,快速地提出氣候調適計畫(Climate Adaptation Plan),希望扭轉現況。依據Forbes雜誌2012年10月的報導,氣候調適計劃有三個層級:

(一) 若災害的風險很高,那麼要預防這個災害:包含建造提防、建物高於海水平面、並且加大地下水道和當地降雨的管理能力。

(二) 若預防是不可能的,那麼要降低災害損失:若技術或經費考量無法預防災害,那麼要強化強降雨的預警系統、設置防水地窖、並且規劃可以儲存雨水來降低傷害擴大的調適地區。

(三) 降低城市的脆弱度:包含配置可抵禦洪水的地窖、並且準備好足夠的幫浦。

此外,針對建築物的部分,由於哥本哈根每年只有1%的房屋更新率,等待建物更新一併納入氣候調適設計緩不濟急,因此市政府鎖定新建物,要求設計和建造時必須考慮氣候調適因素,例如採用綠屋頂來減緩強降雨的威力。

根據當局估計,未來一百年風暴潮和強降雨將會帶來150-200億丹麥幣的損失,而對抗海平面上升的調適建設,只需要花費40億丹麥幣。2012年當地官員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若氣候變遷如我們預料,這些對城市的保護投資,相對於什麼都不做,值得太多」。

2014年的12月,哥本哈根以提升城市內綠化和柏油路等水文循環為主的「氣候韌性鄰里」 (Climate Resilience Neighborhood) 試點計畫公佈,並且預計於今(2015)年夏天全部完工,目標將成為全球第一個以氣候調適為核心的都市計劃。

據媒體報導,當時為了解決強降雨和海平面上升,有兩派論述,一個是灰色建設:建造更大容積、更強排水儲水功能的地下水系統;另一個則是綠色建設:以自然為基礎的工程,有效集水並且引導水流開。

最後民意選擇了後者,不僅是前者成本太高,後者透過綠色和藍色的建設:改善柏油路為綠色植栽、規劃小型公園可以成為集水區、收集屋頂降雨等,對社區鄰里有更多的優點,並且可以改造已經高度開發的老城市區域。


氣候韌性鄰里,打造綠色街區

據估計,世界10大淹水城市中,如孟買等城市在經費上仍然難以支付這樣的工程,但是像紐約等,每年投入200億改善都市排灌以調適氣候變遷的城市,就有能力推動這樣的工程,從灰色建設思維,迎向綠色建設。

從哥本哈根正在面臨以及未來可能會受到的氣候變遷衝擊,到哥本哈根城市大動作、大建設的調適策略工程,不禁要讓人思考,哥本哈根到底是多脆弱的城市?
其實從官方的數據來看,結果相當令人意外,以抵禦海嘯傷害能力而論,哥本哈根整體來說,其實算是相當安全,港口碼頭都建造在海平面2公尺以上、大部分的人口則居住在海平面5公尺甚至10公尺以上。雖然仍然有較為脆弱的地區,然而並非為人口密集區域。

值得敬佩的是,這樣的一個城市不以安全為僥倖,仍在能力許可範圍內,積極地以兼顧生態與降低風險生活為核心在規劃都市、從新建設的設計到舊建物的改善,讓城市更融入環境之中。

在天災頻發、人口密度又極高的台灣,這種都市規劃的精神和方向,確實值得我們痛定思痛,積極轉念,推動相關規劃、具體執行。


社區改造前(左),與改造後的電腦模擬圖(右)。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