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39期:橫越15年的飲水秀,誰來終止

環品札記

樂觀經濟學?還是自己樂觀些比較實在

經濟進步、成長的核心元素是什麼?是GDP指標所代表的消費水平提升?政治治理的手段改變?還是世界上每日收入低於1美金的極貧人口減半甚至消除?或是心態上的改變?

《經濟學人》雜誌在2015年1月最後1期,以「樂觀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optimism)為題,討論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項目數量和內容的取捨之爭,試圖回應這些問題。

2015年是聯合國立下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的第15年,也是檢視全球達成狀況的結算年。從2012年聯合國里約20+永續發展會議開始,一方面為MDGs進行收尾與加強,另一方面,也開始廣泛收集意見,以「永續」為圭臬,建構全球下一個15年的發展目標。不同於MDGs由小組圓桌會議產生,聚焦在8個議題、21個次目標上,SDGs在開放舞台上,難分難捨的臚列了高達17個目標,超過百項次目標。


一連串協商希望挖掘出全人類共同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

對此,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便曾公開指出:「為了有效地溝通,10-12個目標最適」,其他不論是NGO團體或國家都對於超量的目標持保留態度,甚至是主導SDGs進程的經濟學家Bjorn Lomborg也表示應該要減少目標數量,認為「擁有169個次目標相當於沒有任何目標」。

然而,談到數量之爭,就會牽扯到優先順序的決定問題。許多國家提出應該以可執行程度和易對大眾宣傳、溝通的程度,來篩選出最終的目標。但這個論調被強烈質疑,認為這些國家是為了剔除有關環境保護的目標,如第6點的水資源管理、第7點的能源、第13點的對抗氣候變遷、第14點的海洋資源、第15點有關生態系統等,這些會「令人感到不適」(uncomfortable)的目標。

同樣支持減少目標的Lomborg,領導超過60名經濟學專家的團隊,試圖將每個項目換算成投資報酬淨利得。例如,提供避孕及其他生育健康服務,雖然每年會花36億美元的預算,但是其年度報酬淨利得高達4,320多億元,相當於每支出1美金有120美金的淨利得。

另外,降低因為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改變14億人烹飪場域從廚房到戶外,可以減少1百萬條人命死亡,並且每1美金的支出可得到10美金的淨利得,相當於10倍的投資報酬率,竟比更換成高科技無煙火爐的投資報酬率更好,因為後者投資報酬率只有2倍。儘管後者可以救更多人命,但在有限的預算下,往往不得不也因此重新思考配置。

有趣的是,在各項目計算中,得出推動貿易自由化將能省下最多的淨利得,每支出1美金,可以得到3,426美金淨利得。對減少貧窮的大部分指標而言,它們的回收報酬率都沒有消弭關稅來的有效。若讀者們對經濟發展史有些了解,不難看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不可忽視的影響,而這樣計算結果,只是更顯現了以當代經濟論述主流為主的思維,如何將環境踢到一邊、排除在「經濟效益」之外。

所以,是否能夠單純依據經濟的計算決定「永續的」優先順序?我們必須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不過,就目前看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幾次的公開場合中,均未回應減少目標的聲音,17個目標都被保留看來是勢在必行。

因此,回到第一段,樂觀經濟學給我們什麼啟示?經濟進步、成長的核心元素是什麼?或許就是常保一顆樂觀進取的心。本文作者除了嘗試回應彭博商業報同月8日所發表的「樂觀主義如何強化經濟」(How Optimism Strengthens Economies)一文外,或許是要告訴我們,縱算以經濟和策略的角度而論,眾多的目標設定有很大的可能性顧此失彼、全軍覆沒,然而,只要我們懷著強烈的樂觀心態,有志者事竟成。

這也恰巧顯示了,面臨人類永續發展的議題,沒有捷徑可取,經濟計算所能提供的幫助也是有限的,還是得要靠我們矢志不渝。


永續發展目標(SDGs)背後希望傳達如何邁向,我們要的未來

圖片來源:聯合國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