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36期:APEC藍與極權式的淨空

環品札記

國之北疆─馬祖的水資源觀察
郭毓璞

10月下旬,隨著環品會年度環境教育巡迴的步伐,我踏上了遙遠的離島馬祖。馬祖由36個島嶼、礁嶼組成,主要聚落散佈在南竿、北竿、東莒、西莒及東引等島嶼,人口雖不多,卻因海水相隔,使得供水系統獨立而發散,水資源一直是馬祖人最關切的議題。

和台灣相似,離島也受到季節降雨量分布不均,以及島嶼地形難留住水的時空限制,造成可用水資源不夠穩定;但離島平均降雨量多半不及台灣之半,且氣候較為乾燥,蒸發量多大於降雨量,造成蓄水困難。

在台灣的諸多離島當中,馬祖島幅小且分散,丘陵地形眾多,地表僅有數條又短又陡,流量極小的溪流,幾乎難以取得水源,使得當地主要仰賴水庫和地下水,水資源供給不易。

受限於崎嶇的地形,馬祖水庫不似台灣一般建築於山上,而是在溪流河川的出海口,淡水與海水相隔堤防比鄰,形成有趣的光景。但這樣的水庫設計其實是種風險,因為水庫很有可能會受到海水溢入的影響,而無法使用。例如金門金湖水庫完工後即因海水滲入汙染水源,導致無法正常營運。

對離島而言,地下水也不能作為長期、穩定供應的水源,如澎湖已經因過度抽取地下水,產生鹽化的問題,因此,馬祖在使用地下水資源的時候也特別小心謹慎,無法大量抽取。


左圖 位於出海口的后沃水庫;右圖 介壽村澳口公園的潮汐觀測


由於上述限制,即使人口不多,馬祖水源仍難以充分供應用水,尤其在冬天枯水期時。早期駐紮軍人數量較多時,更曾有過三天一次限水的緊急政策,由於軍人總是被優先限水,也曾有過阿兵哥搶買礦泉水洗澡的軼聞。

為了因應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民國八十四年起政府陸續於離島建設了海水淡化廠,但小規模海水淡化廠的興建成本相當高,且設廠完成之後生產水的成本是一般水庫處理的兩三倍,考量區域發展正義,這些額外成本是以政策補貼的方式吸收,讓離島的水價也能台灣本島接近。

目前馬祖五個主要島嶼中有四個都已經有海水淡化設施(南竿島更高達三個),大幅改善水資源供應。但沒有海水淡化廠的東莒,仍時常面臨缺水危機,因此當地東莒國小相當重視水資源的開源和節流,也在學校設置雨撲滿,強化水資源教育。


左圖 南竿島海水淡化廠;右圖?東莒國小的雨撲滿


面對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馬祖也對防災的水資源調適有所意識,位於南竿最大聚落的介壽村早期有一個天然澳口形成的漁港,逢滿潮時遇到颱風侵擾總是飽受海水倒灌之苦,近幾年透過將興建南竿機場炸山的廢土拿來此處填海造陸,形成了現今的澳口公園。

這個公園在設計上充分的考慮了海水倒灌的防災需求,不僅利用連通管原理在公園中興建了一個潮汐觀察池,可隨時監控潮汐的高低,防患未然,公園地底下更是一中空結構,平時作為地下停車場,海水倒灌時則可能作為臨時滯洪池,而整個公園位置上突出於介壽村外面向海洋,也形成了一個緩衝空間,讓內側的村落本身不會直接面對海水倒灌的危機。

近年來隨著馬祖通過博弈公投,未來又可能發展成觀光免稅島,待法令通過相關產業進駐之後,可預見的是將有工作人口回流以及大批觀光客來到馬祖,到時候水資源議題,勢必又將引起討論,屆時是否仍需要興建更多的水庫或是成本高昂的海水發電廠,抑或是透過新科技節約用水,甚至開發新的水資源,博弈特區成立後是否對觀光客也採行現行補貼水價等,都是需要思考和討論的議題。

馬祖的水資源先天不足,未來如果又後天失調,那可就麻煩了。


綠水小學教育巡迴到馬祖,傳遞水適應觀念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