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報第33期:不只一炷香

EQPF Writers

自然之祭,崩塌

許多人應該都還記憶猶新,2009年父親節的夜晚,兇猛的莫拉克颱風瞬間毀滅高雄小林村,巨大的風雨造成了山林崩塌,整個村落就這樣被土石流給吞噬掉了。小林村滅村事件,震撼了整個社會,而這樣的嚴重崩塌事件又再度印證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諸多社會回應小林村事件的作法中,崩塌原因的探究與治理毋寧是最重要的。

被莫拉克重創的高雄旗山被作為地形分析的研究素材,主要探討環境指標的成因,希望有助於日後相關單位管理、防災之用,透過衛星影像等資料萃取環境指標,加上結構判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模型及主成份分析,整合了所有地形資訊。就整體而言,地形的起伏為主要影響因素,意即崩塌前,地形過度陡峭,坡面的安定性較為不佳,所以只要逢外力影響,就很容易發生崩塌 。

就狹義的定義來說,所謂的崩塌就是土地受到地震作用、降雨之雨水滲透、坡面的荷重增加、坡腳淘刷等外力作用,導致坡面失去平衡,使土塊破碎急速崩解掉落的現象。

崩塌的現象主要因素為自然與人為,地形的起伏為自然因素之一,此外還有地質結構、岩性、雨水等。而人為因素常見的問題則是土地不當的使用、土地的負荷開發等。

對於崩塌地的整治,就是做好水土保持,大家對於這方面的第一反應就是造林。因為廣義上的說法,崩塌地是地表坡度較陡之地區且缺乏植生覆蓋者。而許多崩塌地都規劃為一般林班地進行造林,所屬機關林務局進而選擇原生鄉土植物,或造林樹種進行崩塌地造林,藉以達到森林生態的回復。

但問題並非如此簡單,這樣的作法還不是整治崩塌地的全套方案。

嚴格講起來,崩塌地造林只是後半段處理的方法以及結果的呈現,在整治崩塌地之前,要先分析崩塌發生的原因及分類,依照崩塌地的實際狀況,決定處理順序的緩急,研擬可行的崩塌地保育工法,且需要詳細的規劃與設計,配合調查現地的環境資料,同時考慮植生工程的基本原則 。

因此,「整治崩塌地」是一門綜合科學,不僅只是造林而已,還要結合地形分析、地質研究、坡面維護工程、水土保持研究、環境生態學、林業造林學等科學研究,最後彙整所有資料後再選擇出合適的植生工法進行崩塌地或邊坡整治。

不過,這樣看似合理的崩塌地整治除反映出自然的力量無遠弗屆外,造林的作為要更謙卑的從頭開始瞭解所造之地的特性,以及實際造林過程的認真付出。而要發揮這樣綜合的效益,勢必要解構現行造林政策的思維,加速崩塌地的科學研究,以及結合在地社區、族群一起投入山林復育的工作。


崩塌地治理考驗我們的智慧

崩塌地治理的環境意涵淺析

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經常會帶來嚴重的地表破壞,許多坡地更有崩塌的情況,1999年發生921集集大地震及1021嘉義大地震後,加劇原本就很嚴重的崩塌地坍塌情況。

崩塌地的治理並不如一般想像的簡單,不同的海拔、坡度、天候、地理、人口、乃至崩塌狀態等因素的考量下,也會形成不同的治理策略。
人煙罕至的崩塌地,主要的治理方式大概就是不治理,因為人力也難回天,不如讓老天爺用它的方法恢復;其他的崩塌地,則透過政府清查、提出計畫,發包等程序,加以改善。

崩塌地治理通常指的是將植物植回坡面,藉由植物的茂盛生長,防止雨滴逕流沖蝕,調節地表面之溫度變化,藉助其根系抓緊表土,抑制表土流失與崩塌,以期達到與坡面周邊自然環境調和之效果,此為所謂的植生工法 。
不過,在擬定植生規劃設計前,一定要確立植生的目標,且應就基礎工法、維護管理及植生工法一併加以考慮,尤其是關於植物生長演替的機制。

在自然界中,通常在一個裸露地上,會先有地衣或蘚苔類的植物,然後是1年生的草本植物,再來才會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等基本的地表植被穩定後,陽性樹種植物才會開始慢慢進入,最後才是陰性樹種植物,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所以以植生方法整治崩塌地,必須考慮植物生長演替的機制。

坡度則是影響植物入進的重要因素。

坡度在35度以下時,植物的機會很大,超過35度時,植物入進的速度就開始緩慢,因為超過的35度坡面,表層的土壤容易鬆動,種子較無法固定。因此,必須根據不同的坡面進行不同的植生工法,例如:
  1. 撒播適用於35度以內的且生育條件較佳的坡面;
  2. 打樁編柵是利用木樁或其他材料的樁,並加上PE網、鐵絲網等材料一同編織成柵,進而穩定土石,且製造出植生空間,適用於坡面45度之內;
  3. 噴植則是當坡面超過50度時,將種子、肥料、黏著劑及水份攪拌後,利用強力的壓縮機噴植於坡面上的方法,且使用上依照現地狀況搭配鋪網、纖維團粒等其他方法使用;
  4. 苗木栽植,是最直接的方式,利用苗木進行環境綠美化,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崩塌地一開始就都能直接使用苗木栽植。

以上4種方法是最常見的植生工法,另外還有植生帶、栽植槽、穴植、緩衝帶等方法 。

崩塌地的治理,耗費的人力、物力不輕,以台灣的土地、氣候脆弱度而言,崩塌的情形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究竟應該如何治理才能符合財政能力與世代正義?其實是一個考驗政府決策與民眾參與的重大問題。

不管是地震或颱風等自然災害,都對山區土地帶來不小的衝擊,我們避災都來不及了,豈可因為一時的經濟或便利,不斷的擴張開發的範圍,從平地到山坡地,無一倖免!當怪手機具一旦開始開挖,就加速了土石基盤鬆落,這樣的人為影響環境作為難道不應該儘量避免嗎?難道我們的法律、政策可以繼續肆無忌憚地無視山林的脆弱,橫加利用而禍遺子孫嗎?


面對越來越脆弱的山林? 有賴共同努力
發行人:謝英士主編:鄭佾展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出版
Copyright © 2016 財團法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電話:(02)2321-1155
信箱:info.eqpf@msa.hinet.net
傳真:(02)2321-1120
官網:http://www.eqpf.org
地址:10641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88號6樓之1